人間有愛(雜文 外一)文/李萬彬
人間有愛
文/李萬彬
傳統美德在中華歷史上源遠流長已有幾千年。在我們身邊,乘公交車給老年人讓座的人比比皆是,尊老愛幼的事也蔚然成風。也經常有媒體報道:大街上的老年人跌倒,很多人焦急萬分、顧慮重重,紛紛動口卻不敢動手,視而不見、揚長而去也時有發生。大家要用善良的心態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善待身邊的每一件事。
好多年前,他經歷的一件往事,十月的東北秋高氣爽,人們普遍穿著薄薄的單衣。那天,夕陽剛落,寒流突然襲來,劇降的溫差有十幾度,咄咄逼人的寒氣令人猝不及防,行人不同程度地打著冷顫。晚上8點多鐘,他進入小區時,影影綽綽見鄰居大嫂和讀高中的女兒,在距樓道門口十幾米外,焦急地嗦嗦徘徊。在樓道外,大嫂惶恐地對他說:“有個陌生人在樓道里站好長時間了,她們不敢進去。”他向樓道喊話,沒有回音,于是仗著膽子進入,月光斜射樓口,透過暗濁的光線,一位瘦弱的老人倚在樓角拐彎處。
他問老人:“為什么倚在這里?”老人沒反應,他再次大聲問老人……
老人接連打了幾個噴嚏后說:“自己從外地來,去女兒家迷了路,外面冷,樓道避風,準備明早亮天再走。”他扭頭招呼母女進來,母女經過老人身邊時,還指著老人罵缺德。他目送母女倆上樓,心想有些過份。這么冷的天,老人在樓道倚一宿,身子骨能抗住嗎!何止是凍出病呀!他沒多想什么就對老人說:“上四樓,去我家住一宿吧!”老人不想麻煩他,但也沒有其它辦法。老人吃力地隨他上樓,剛上到二樓就氣喘不止。面對老人他實在無能為力,背著和抱著都怕傷到老人的筋骨,他只好摻扶老人上幾個臺階就停下來休息一會,到他家足足用了半小時。進入屋內,扶老人坐在床上,老人身體略瘦,穿一套整潔稍舊的藍色中山裝,腳下是一雙老北京布鞋,干凈的襪子,白色的鞋墊,看得出老人是有備而來。
他給老人煮了碗方便面,并詢問老人有什么親屬在本地。老人聽力特差,他就用筆寫字向老人詢問,老人認識字,得知老人今年80歲,還有兒子、女兒的工作單位和固定電話。他喜出望外,接連撥了幾次電話,但都沒人接,也許是老人記錯了。固定電話剛剛進入家庭,并不普及,BB機是時尚的通訊設備,使用手機的人更是微乎其微,手機就是人們常說的大哥大,通訊并不是很方便。
平時,他習慣把方便面泡著吃,現在他特意把面煮得非常軟,調料的味道很快擴散出來,香氣四溢,老人只吃了一點點,兩個荷包蛋一口沒動。他也餓了,看著老人吃剩的面和荷包蛋咂了咂嘴,不吃掉有些可惜了,但還是被他放到了一邊——老人畢竟不是他的爺爺和家人。又過了兩個小時,仍然沒有一點消息,點熱電褥子讓老人休息。他在客廳中間,鋪了一條棉被算是打了個地鋪,一覺醒來,天已放亮。繼續撥電話,仍然沒有消息,上午九點多鐘,終于聯系到老人的家人……
老人的家人為了表示對他的感謝,在飯店準備了晚宴,盛情難卻,他應邀前往,老人的二十幾位家人和子女們的好友已經圍坐在圓桌旁。筵席上,所有的人舉杯都要說上幾句對他的感謝,仿佛對待恩人那樣敬奉著他,他很受感動。
老人的兒子感慨地說:“自己遇到這件事,都做不到收留,甚至不敢收留。”這句話很真實,沒有一點虛偽,并取出一沓錢塞給他,被他婉言謝絕了。
一位朋友插嘴說:“昨晚,老人的小兒子在尋找老人的路上發生車禍,一部分家人還在醫院陪護,你可別嫌錢少呀!”聽得出是在開玩笑。
突然的玩笑,他無言以對。他環視了一周,仿佛都在期待他的回答,真的很尷尬,又像做買賣那種討價還價。他情緒有些激動,心想:人為什么總是把事情和利益聯系在一起,難道就不能有善良嗎?一件小事,演繹成對他的人格侮辱。
第二天,單位收到了感謝信,段長在全段交班會上表揚了他,他周圍發生了不小地轟動,然而,譏笑嘲諷也接踵而來。他的家人雖然不贊同,但也沒有責怪,更多的是親朋好友的不理解,不熟悉他的人說他想表現什么,熟悉他的人為他惋惜,挺精挺靈的怎么做這么傻的事。還有讓人難以理解的說法——因為他收留老人,造成老人的小兒子在尋找途中發生車禍,責任在他,言外之意還是不該收留。這都是什么邏輯!人們為什么要這么想?
不久,鐵路因為體制改革,段長調到鐵路辦事處任職,他所在段也整體合并到內蒙一個鐵路段。又過幾年,在內蒙鐵路段迎接辦事處領導檢查。檢查領導就是老段長,他向老段長匯報工作時,老段長認出了他,并把他幾年前收留80歲老人的事,向他現在的段長講了一遍。老段長說這件事,他走到哪講到哪,為自己曾經有這樣的職工而自豪。
同志們對他刮目相看了,他很欣慰。欣慰——不是因為同志們對他的刮目相看,也不是老段長對他工作的肯定,而是這么多年來,老段長還記得他當年做過的那件事,真真切切體會被肯定的感動。
收留老人,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舉手之勞。那晚的寒流,挽救的可能就是一條生命。
愿扶老攜幼、助人為樂的民族之風,舞漫中華大地,人間有愛,善暖人間。
觀鶴所想
文/李萬彬
我的家鄉素有鶴城之美譽,每年的十月,北鶴南遷,也就有了觀鶴之習。
去年小長假,約朋友騎行去了趟家鄉的濕地觀鶴,濕地蘆葦綿延數十里,是北鶴南遷時,補充食物,訓練幼鶴體能的暫棲之地。也是人們觀賞鶴翔的最佳之地。
當我們距葦塘還有百米左右,幾百只大雁就騰空而起,瞬息就落到葦塘的另一邊了。
放眼望去,遠處有幾十匹散放的馬,牧馬人騎著摩托車朝我們駛來,停在我們身邊:“你們在這干什么呢?是去東屯迷路了嗎?”
“我們是來看鶴的!”我應道。
牧馬人接著說,只有大雁了,這幾天,開車來這里觀鶴的人們接連不斷,好多鶴都被迫提前南飛了,東部僅有幾只白鶴帶著幼鶴了。為了不驚動它們,我放牧的馬群都離它們遠遠的,天太冷了,你們回去吧!牧馬人的哀求聲如同現在的天氣十分凄涼……
朋友執意不走,我們就向東部悄悄前行,遠遠看見幾只白鶴和小灰鶴駐立塘中。我們屏住呼吸,激動萬分,大約接近300米時,白鶴騰空而起,近距離觀賞鶴群展翅飛翔的喜悅讓我無法言表,白鶴騰空的瞬間是那么美麗,傲然,鶴舞藍天,矯健灑脫。
此時,兩只白鶴帶著一只灰鶴排著整齊的隊列向正南方向飛去。一會,一對白鶴并列著飛回來,緊接著又有兩對白鶴飛回來,它們在天空中比翼。我們激動的觀賞、抓拍白鶴飛翔的每一個動作,一切美麗的瞬間盡收眼底,保留在相機中。我們收起相機,興高采烈地滿載而歸,幾對白鶴仍在高空盤旋……
第二天,在電腦前,我聽著音樂,亨著小調,觀賞著鶴翔圖片。突然,喜悅的心情被揪心所取代,回顧昨天觀鶴的一幕幕,越想越揪心……
圖片放大觀看,原來灰鶴是鶴雛,地面幾只小灰鶴還在哺乳期。高空飛翔的白鶴不是在為我們展示藝技,更不是讓我們欣賞美姿,而是在尋找失散的小鶴雛。向南遠飛的三只鶴,它們的寶寶小灰鶴具備長途飛行能力了嗎?
幾天來,絡繹不絕的觀鶴人流,沖散了多少安靜的鶴群。如果在旅途中,孩子與父母失散,父母還能忍心返程嗎?回想牧馬人勸我們離開時,那近乎哀求無助的眼神……
我們是在欣賞大自然的美景嗎?我們是在大自然中陶醉嗎?我深深地自責起來,我們是間接的破壞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
越想越覺得牧馬人是那么崇高,一股發自肺腑的敬佩油然而生。
轉瞬之間,春風吹綠了家鄉,絲柳飄逸、桃花盛開、青草吐著芬芳,五一小長假又迎來了南鶴凱旋。此文我有意略去觀鶴的具體地點,就是要勸告已經去過和準備要去的那些熱愛大自然的人們,不要再去打擾和破壞自然界的生態環境了!讓人類的朋友鶴們有個安靜的棲息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