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莫格,美麗的傳說(散文 外三)文/李萬彬
莫莫格,美麗的傳說
文/李萬彬
說起莫莫格,人們自然聯想到白鶴、濕地……
莫莫格,美譽“白鶴之鄉”。不僅譽滿吉林,而且盛名全國乃至世界。濕地是北鶴南遷、南鶴北歸時補充食物,訓練雛鶴體能的棲息之地,還是人們觀賞鶴翔的最佳之地。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游客、學者、國際友人慕名而來。我也無數次從百里以外騎行濕地。雖然辛苦,卻樂此不疲。
濕 地
身閑酒美惜光景,惟恐鳥散花飄零。從省道轉鄉路,穿過一座村莊再向前行,就進入了一片一眼望不穿的濕地。村口有幾棵聳立的白楊,兩只喜鵲在高高的樹杈上,營造了自己棲身的家,相繼發出喳喳喳、喳喳喳的鳴啼聲,召喚著陸續趕來的游人,似乎在說:莫莫格,歡迎您!莫莫格,歡迎您!
路旁,垂柳絲絲,隨風搖曳;荷塘,密密的荷葉,簇擁著朵朵荷花,陣陣微風送來淡淡清香;葦塘,一望無際,葦花、蒲草錯落相依。
跟著感覺,在綿綿的濕地漫步,欣賞碧野風光,享受濕土氣息。路遇低洼積水,換上水靴,肩扛單車,別樣意境——怡然、恬靜。
花草連連,斗艷爭芳。淺黃色的防風花,片片連綿;毛毛絨絨的蒲公英,潔白,高傲;金燦燦的旋覆花,像朵朵葵花,追陽怒放;淡紫色的黃岑,花葉層疊;紅色的堿蓬草,覆蓋大地;蒲棒草在藍天、白云下舞起綠浪。繁花簌簌,寂寥無邊,卻似水柔情,撲面而來。
突然,一只白鷺從蒲草下飛起,雙翅振翼直上云天。葦塘,十幾只野鴨在水面追逐,戒備而悠閑,沒等我舉起相機,就紛紛爭先鉆入了葦草深處。
百靈鳥凌空懸飛,時而抖動著雙翅,時而定在空中。她盡情地秀著歌喉,悅耳嘹亮的鳴唱聲,在云霄旋蕩,宛若一場高空演唱會。
距葦塘還有百米左右,幾百只大雁騰空而起,瞬間就消失在葦塘的另一邊了。
漫野似畫,空氣清純,彌漫著馥郁馨香。世間最美妙絕倫的佳句,也難以描摹她夢幻般的神秘。這是一片不需開發的處女地,一片生態自然的濕地。
牧 童
游人不管春將老,來往亭前踏落花。放眼望去,有幾匹小馬駒兒,圍著馬群跑前跑后撒歡兒。
一位牧童騎著棗紅馬向我奔來,說著生硬略帶蒙音的漢語:“您怎么在這騎車!是迷路了嗎?”“我是來觀鶴的!準備在這兒露營!”我回應著。并仔細打量他:微黑稍圓的臉上露出幾分雅稚。我與他攀談,得知他父母住在村子里。他在縣城中學讀書,假日回鄉做志愿者。
牧童說:“這幾天,來了好多自駕車,很多鶴受驚飛走了!一些人又隨意丟棄垃圾,真讓人擔心!污染了白鶴的棲息環境,可不是小事!”雖然不是說我,但我的臉還是火辣辣的。
牧童勸我:“預報夜間有雨,您回去吧!”他見我猶豫,又說:“我的雨衣留給您,預防降雨”。接著,他從挎包取出一個食品袋,里面裝有一穗熟玉米和兩個粘豆包,并遞給我說:“留下夜里吃,明天您離開時,雨衣放這,垃圾帶走,拜托了!”我感激地伸出雙手,接過雨衣和食品袋。牧童的一席話,警醒了我,也是向世人發出的忠告。我決定留下,盡我所能,去漫野尋拾垃圾。
牧童策馬離去,帶著一份無奈,一份責怪,一份關愛。我內心油然而生一種敬意。感受到他對家鄉的摯愛,呼吸著從他心靈深處散發出的泥土芬芳。也萌發了我觀看日出、聆聽鶴鳴、欣賞鶴舞地渴望。誰還有理由不珍惜這兒一花一草;誰還有理由不捍衛這兒片凈土!
月 色
離人無語月無聲,明月有光人有情。幾頭暮歸的老牛,踩著落日的余暉遠去。羊群有序地緊隨頭羊,帶著青草芳香歸來。蝴蝶尋著馬蹄窩起舞——一幅“踏花歸去馬蹄香”的畫面,躍然眼前。
夕陽追緊霞輝,慢慢地躲藏到浩瀚的葦塘后面。遼闊的碧野,終于變得安靜了。
遠處朦朧的宅院,透過微微的燈光,襯著裊裊的炊煙,輕輕撥動我的心弦。多么熟悉的燈光,多么久違的炊煙,多么溫暖的畫面。
靜夜無眠,躺在簡易的帳篷內。經過十幾小時的騎行,竟然沒有絲毫倦意。索性輕輕打開帳篷門兒,月色、星光一擁而進,與我共享溫馨的夜晚。這兒遠離喧囂的城市與繁雜的瑣事,讓我獨享一份特有的寧靜與安然。
夜色融融,繁星點點,偶爾有流星劃過夜空,給寂靜的夜晚又增添了幾分活力。
走出帳篷,來到一處魚塘。荷花飄在月色中,星光在水面閃爍。
夜色清馨,順塘邊踱步,尋覓不到一只蚊蟲的蹤影。遠近相間的蛐蛐聲、青蛙聲連成一片。好似大自然特意演奏的小夜曲兒,令人心曠神怡。
夜深深,風微涼。索性拾起干柴點燃,映著熊熊篝火,燒烤牧童留給我的玉米和豆包。微風徐徐,飄過陣陣黍香,喚起我無盡遐想。舉頭遙望明月,思緒也虛無縹緲起來,猶如嫦娥在云天間翩翩起舞,撒下紛紛的流星雨。此時,真想斟一杯美酒,來他個一醉方休。
鶴 舞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宵。雄雞報曉,酷似碧野擊響的晨鐘。聲聲犬吠,劃破了黎明前的寂靜。太陽也從漫漫的長夜中走出,磅礴著君臨世界。天邊,如魚白肚,仿佛天公將一條潔白的哈達,敬獻給美麗的莫莫格。
旭日冉冉,像一幅金黃色圓環壁畫,鑲嵌在天邊綠野之上。濕地觀日,別有一番風味。
我悄悄前行,遠遠瞧見幾只白鶴和小灰鶴,在塘中覓食,嘴和頭浸在水面下,不時抬頭向四周張望,頃刻間,又慢慢行走,時刻警覺著外來襲擊。我屏住呼吸,激動萬分。大約接近幾百米時,機警的白鶴騰空而起。白鶴騰空的剎那,是那么美麗,傲然,鶴舞藍天,矯健灑脫。近距離觀賞鶴群展翅飛翔,喜悅無以言表。
霎時,兩只白鶴帶著一只灰鶴,排著整齊的隊列,飛向正南方。轉瞬,一對白鶴并列著飛來。須臾,又有兩對白鶴飛去。它們在天空中比翼。我激動的觀賞、抓拍白鶴飛翔的每一個動作。一切美麗的瞬間,盡收眼底,保留在相機中。幾對白鶴仍在高空盤旋……宛如一幅幅淡雅的水墨畫。
尾 聲
返程的路上。
回味——牧童、白鶴、荷塘、月色……像放電影,在我腦海中頻頻閃過。
濕地保留了最原始的文明。很多人像牧童一樣,守護了一片凈土,留住了一片藍天。
我感慨于濕地之大,驕傲于莫莫格之美。
莫莫格,并不是傳說!
仙美之韻
文/李萬彬
七仙女下凡的故事,在新余乃至全國家喻戶曉。發源地仙女湖更讓我思緒萬千:秀美的湖光山色、古樸的民俗韻事,縈繞在我的無限遐想中。我不論怎樣發揮奇思妙想,都不能清晰地梳理出她的輪廓,無法想象出她的韻妙。
去年十一月上旬,一次偶然的機會,隨我國著名青年作家、白城市作家協會主席丁利先生及其率領的一行5人來到江西省新余市,參加全國百名作家走進仙女湖采風筆會。
清晨的新余,霧淡、氣爽、街馨、綠襯。
公交車行駛在去仙女湖的路上,車窗外變換的街景目不暇接,上下車的游人絡繹不絕。一名十四、五歲穿著紅色校服的女孩靜靜地坐在我的右側,稚嫩的臉頰掛著可掬地笑容。
中途停車,我從余光中看見上來兩位黃頭發外國人,女孩起身讓出了座位。我心想外國人有什么了不起。我的視線從窗外移回,原來是位老人,有70多歲,另一位是青年,和女孩相錯站在過道處。我不悅的心情也隨著車輪前行而淡去。
再停車,騰出了一個座位,外國青年指著空位示意女孩去坐。女孩禮貌地投以謙讓、神情怡然地回到座位。車啟動了,一名八、九歲胖呼呼的小男孩站在車門的臺階處,雙手緊緊撰著門把桿,綠色的雙肩書包隨著車體輕輕晃動。女孩又離開座位,拉過小男孩坐在自己位置。十幾分鐘后,小男孩下車,回頭不停地揮動圓圓的小手對女孩說:“姐姐,拜拜!”女孩擺著手送去甜甜地微笑。
接近仙女湖,老人慢悠悠起身。女孩走過去,協助外國青年攙著老人并送到車下。老人豎起大拇指,用生硬的中國語對女孩說:“仙女好!新余好!中國好!”女孩返回座位,臉上依然流露著淡淡地微笑。
我下車時,欣慰地看了一眼女孩,她天真的笑容宛如車外的空氣一樣清純,洋溢著中華之魂,彌漫著傳統禮儀。她像一首歌,又像一部曲,演繹著尊老愛幼的民族之聲。
望著女孩,感悟到仙女湖的誘人之美,此時此刻,我仿佛讀懂了新余。
走下車門的瞬間,一縷清馨的風迎面撫來,令人心曠神怡!
仙女湖漣漪
文/李萬彬
仙女湖在我印象中充滿傳奇,她那神化般古老傳說,泛起我夢幻般漣漪,懷著憧憬、神奇、向往、敬重我來到新余。
夢幻仙女湖
《仙女湖》雜志創刊十周年,舉辦百期慶典,全國百名作家、藝術家慰臨采風。觸景生情,浮想聯翩:仙女下凡選擇新余;天工開物取源新余;嚴嵩書法、抱石繪畫創作靈感來自新余;興國調查毛澤東奔走新余。我沒有理由不對新余產生好奇。
隨著人海,融入童話般妙境——仙女湖。
環湖近賞,崎峰、異嶼、泉涌、飛瀑,婀娜多姿,村舍、樹木,林茂、果香、花旑,百鳥齊鳴,百花爭妍。
極目遠眺,天藍、云悠、霧淡淡,輕舟泛水,水繞通幽,竹林秀美,亭亭玉立,樟木挺拔、恬靜,郁郁蔥蔥。
神奇的水下古城、石橋、古堰、石刻,誘人無限遐想。
居高俯瞰,湖面碧波蕩漾,湖泊星羅棋布,遠山近綠,令人嘆為觀止。客串一句杜甫的詩——一覽眾泊曉。
一幢巨幅、立體、磅礴、盎然的湖光山色,鑲嵌在仙女湖畔——如詩、如歌、如夢、如幻。
感悟嚴嵩故里
走進嚴嵩故里,文物、古跡、碑刻,一一映入眼簾。
睹物思人,嚴嵩新余人。少兒勤學,譽為神童。為官忠謹,83歲退位,官至明朝首輔。為夫忠貞,87歲壽終,僅娶一妻。一生筆耕著述,精通經史、典章、韻律、詩文。書法更是登峰造極,分為榜書、碑文、印文、卷軸四類,手跡遍布北京、杭州、永州、曲阜等二十余地。嚴嵩做人、為官、才學都值得今人學習。
嚴嵩的前輩嚴孟衡,終生清廉,在孟衡公寢室門前,刻有“石本無奇以廉而寶、菜能有味因德乃香”對聯,精準概括了嚴孟衡的廉潔人生。
嚴嵩后裔,900年前,移居新余介橋村。在明朝永樂1415年至天啟1621年的200年間,介橋村曾一度人文蔚起。村中八代男丁500多人,秀才占三分之一,其中有8人獲朝廷誥封,素有“八世一品”美譽。
地杰人靈,文賢鼎盛,一方水土育一方人。仙女湖滋潤了這片沃土、滋育了介橋人的聰明才智。
弘揚抱石文化
傅抱石祖籍江西新余,現代畫家、藝術大師,擅長國畫和篆刻,其散鋒筆法被譽為抱石皴。
1959年7月至9月,在慶祝新中國成立10周年和人民大會堂落成之際,由傅抱石與關山月共同為人民大會堂創作、毛澤東親筆題句的《江山如比多嬌》國畫,曾譽滿大江南北。
郭沫若也曾高度評價抱石先生:“我國畫界,南北有二石,北石為齊白石,南石為抱石。”
為弘揚抱石文化,新余市擴建了抱石公園,園名四字由原政協副主席趙樸初題寫,是我國第一個以美術家名字命名的綜合性公園。
抱石紀念館展廳,圖片珍奇,琳瑯滿目。正門有這樣兩幅對聯:“北有白石南有抱石,一代宗師萬世流芳”,“繼往開來新畫派,發揚還待后來人”,將他的藝術造詣,描述得淋漓盡致。
尋訪羅坊舊址
參觀羅坊紀念館,會議舊址、偉人舊居、工兵橋、練兵場、毛澤東訪貧問苦的老樟樹,珍貴文物、歷史照片,聲、光、電結合的故事情節栩栩如生,藝術情景形象逼真,仿佛回到炮火硝煙的戰爭年代。
1930年10月,為抵制左傾錯誤,毛澤東在陳家鬧組織紅一方面軍總前委和江西行動委員會召開了由朱德、彭德懷、李文林、曾山等十幾人參加的羅坊會議。制定了誘敵深入方針,宣傳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思想,歌頌了第一次反圍剿勝利。
會議期間,毛澤東寫出了著名的《興國調查》論述。《興國調查》奠定了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理論基礎,促進了毛澤東思想的形成。紅軍開始由游擊戰向運動戰邁出了關鍵的第一步。
后 記
游仙女湖的想法已經醞釀了好多年,參加《仙女湖》雜志百期慶典,實現了我的夙愿。幾天行程,游覽名勝古跡、目睹美妙圣境、耳聞文賢軼事、感受人文歷史、尋訪紅色舊址。
清澈、炫麗、耀眼的仙女湖波光映射出——江山如此多嬌。
浩渺、澎湃、洶涌的仙女湖波濤蕩漾出——水墨中的神話。
雨中普魯斯小鎮
文/李萬彬
下午,一路狂奔登上火車,5小時后到達長春,此時,我激動的心情還停留在出發前的興奮中。隨我國著名青年作家、白城市作家協會主席丁利先生及其率領的幾位文學精英去普魯斯小鎮采風,在文學創作上,是一次難得的鍛煉機會。
深夜,躺在賓館柔軟舒適的床上,久久沒能入睡。
窗外,汽車的引擎聲時大時小、時遠時近。我的輾轉反側也給這座城市增添了一絲絲喧噪。還有什么讓我夜不能寐呢?一定是普魯斯小鎮!
清晨,文人、墨士、精英匯集,坐大巴車沿公路駛出省城。出城的瞬間,林立擁擠的高層樓房、川流不息的大小車輛、來來往往的匆匆行人、鋼筋水泥構建的單一色彩,都被遠遠拋在身后,前面大地方圓遼闊,仿佛鋪上了一條巨型綠色地毯,郁郁蔥蔥。公路是用彩筆在綠毯上畫出的直線,大巴車沿直線行駛,幾十分鐘后,停靠在普魯斯小鎮。
普魯斯小鎮的羊腸小道,曲徑通幽。邊走邊欣賞庭院鮮花,紫藍色的鶯尾花、連片的橘黃花、淺粉色的小圓花爭相竇艷。彼此相擁的白樺,零星點綴的塔松,遙相呼應的楓、榆、柳。草坪高高低低、層層疊疊。
低飛的小鳥在林中穿越,追逐的蝴蝶在草坪面起舞,靜美的蜜蜂在花瓣上漫步。這里莫不是魯迅筆下的百草園?
走出曲徑,迎面依次是彎彎的月亮墻,尖尖的歐式洋樓,方方正正排在一起的紅色涼亭排檔。
登上樓閣,寬敞的會客廳,典雅的讀書房,舒適的起居室,涼爽的地下豪華影院,明亮、高雅、溫馨。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總統套房?
書房北墻有扇向外開放的門,走出去是十幾平方的空中庭院,院里鋪著水波紋地板,地板外圍鑲嵌著半米寬的鵝卵石帶。作協主席丁利先生俯身石帶旁,凝視著鵝卵石認真沉思,一段充滿詩情畫意的創作又將在醞釀中誕生。
在庭院迎著徐徐的微風極目遠眺,清清的藍天,舒卷的白云,纏綿的遠山,川流的小溪,無邊的綠地。云霧、遠山、溪水、近綠,樓閣似乎浮在空中,恰是人間仙境。
中午,大家圍坐在涼亭下,桌上擺滿了美味佳肴,干豆腐卷蔥,野菜蘸醬,水果、烤串……處處散發著耐人尋味、返璞歸真的田園芳香。
音樂家引吭高歌,文學家吟詩作賦,藝術家揮灑潑墨,企業家舉杯祝酒。
此情,此景,此人,此物。
飄浮的云從空中俯視,羞澀的太陽躲到云后,雨淅淅瀝瀝親臨。炊煙伴著風和雨組成新的音符——似云、如霧,圍亭前、亭后、林中縈繞。
雨順亭檐滴落,滴水成簾,雨是老天爺派來的欽差,也是他激動的淚水,看到人間盛世,繼而越發感動,瞬間滴簾演繹成晶瑩的兩扇玉屏順勢垂落——似飄帶、如瀑布。
雨漸漸小了、風慢慢停了,云開日出,霞光擠透彩云,穿過白樺林,灑在鮮花綠地之上。遠山豎起了七彩虹線,炫麗奪目,絢爛的彩霞,宛如一幅錦繡。
歡聚在普魯斯小鎮,結識了八方賓朋,幸福、歡樂延伸遠方。
返程。
我們向普魯斯小鎮揮手……我們與遠山、近綠、白樺依依惜別……
普魯斯小鎮,美麗的人間天堂——彩虹作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