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分會:因為痛,所以叫青春(小說)文/金蘭都
因為痛,所以叫青春:當你站在人生路口
很多時候,在學業上,在工作上,甚至在感情問題上,這些年輕人甚至還沒有邁出踏進社會的第一步,就已經淪為一個“loser(失敗者)”。在書中作者如實地把為人父母的成年人們所不曾來得及去了解的這代年輕人的困苦和不安展現了出來。作者幫助他們診視這些無法向他人傾訴的苦痛,并告訴他們如何才能從這種苦找到為未來打拼的能量。
第一章 我們的希望在哪里
我們二十出頭的年紀,雖然已被社會認定為成年人,但剝去表面的成熟,我們并未做好由里到外變成成年人的準備。我們被社會上一股必須要成功的強迫感裹挾,哪怕是停下來喘口氣都覺得不安,因而無法發現自己身上的無限可能。
第1節:序 寫給獨自站在人生路口的你
序
寫給獨自站在人生路口的你
青春之所以艱難,是因為孤單。
童年時,我們的生活安穩無憂。或許那時,你要比現在幸福。但那樣的幸福也只能被稱為“水族館里的幸福”。有穩定的光亮,暖和的溫度,有一起生活的朋友和家人,每天在固定的時間,媽媽會端上美味的菜肴……
但是這安穩的代價是厚厚的玻璃。生活只是在結實的玻璃缸里朝外張望。
現在,當我們成人之后,那塊玻璃也被打碎,我們變成了能夠接觸到魚缸外面世界的小魚。如今,沒有了溫暖的水,沒有了明亮的光,也沒有了現成的食物,什么都沒有……不見了同在魚缸里生活的家人和朋友,只剩下自己一個人。
大人們不會對這種孤單產生共鳴。他們都在忙著談論自己引以為豪的年輕時代,扔給我們的,不是幾句溫暖的話語,而是“我像你這么大的時候,要比現在條件差多了,但我憑著不屈不撓的意志克服了困難,取得了今天這樣的成績”,或者“現在的年輕人怎么這么自私,這么不懂規矩”的訓斥。
很難說經濟狀況是否真的好轉,但是未來的確變得更加不確定,競爭也變得異常激烈了。現在的社會,想要生存,所有的一切都需要靠自己一個人的力量去爭取。如果太墨守成規,如果不自私,想要在這個社會中生存下去就非常困難。對不確定的未來充滿不安,變得無禮和自私,這些斥責都是時代的宿命。
只有你,獨自站在人生邊上
這是個對話已絕,共鳴已亡的時代。
聽上去很自相矛盾吧?如今,手機,互聯網等讓交流變得便利的快捷工具越來越發達,可是真正的對話和共鳴卻正在逐漸消逝。
在以前,并沒有微博之類的媒介,但是卻有人情味的存在。有家人相親,朋友相擁。彼此相互關心,同甘共苦,同喜同悲。
但現在我們變得孤獨了。每個人都忙于經營自己的生活。雖然借助互聯網能夠飛速地傳達話語,但是真正能夠傾聽的對象卻變得越來越少。為自己分憂解惑的人一直在減少,但是自己需要為之負
責的人卻變得越來越多。這本書的副標題叫做“寫給獨自站在人生面前的你”。沒錯,當一個人成長為成年人,也就開始獨自一人面對生活。這本書是面向韓國的青年人寫的,現在,我希望能夠傾聽同樣
獨自站在人生面前的中國年輕人的心聲。
所謂書,是講述故事的媒介,我卻說要通過書來傾聽故事,正是如此。我不想單方面地傳授給大家成功的秘訣。我也不想在書中畫出在競爭中取勝的方法然后強迫大家背下來。我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溫暖又熱情的老師,能夠讓學生向自己傾訴自身遇到的問題,我想聽那些故事。
閱讀可以得出結論。但是訴說則是付諸行動。這也正是我想讓其成為一本傾聽之書而非傾訴之書的意義所在。因為只有開始付諸行動,才能改變自我。
因此,在讀這本書的時候,開始傾訴,開始實踐吧。
第2節:你的人生此刻停留在幾點(1)
第一章 我們的希望在哪里
你的人生此刻停留在幾點
我的桌子上一直放著一座已經不會滴答走動的時鐘,不是它出了故障,而是我特意取出了里面的電池。但每年到了生日的那一天,我都會將座鐘的時針向前挪動18分鐘。
三十歲,只是一眨眼的工夫
我的朋友K君剛剛與我促膝長談,他馬上就要三十而立,卻依舊沒有什么像樣的成就,對未來也很迷茫,只是亦步亦趨渾渾噩噩地向前走,沒有明確具體的人生規劃。為此,他跟我抱怨了很久,因為自己虛度了人生而郁悶得快要發瘋。
三十而立,看似很長,卻只是一眨眼。
聽我分析一下吧。
如今的大學生,短短四年時間里又是輔修,又是雙學位,事務繁多,有時很難修滿足夠的學分順利畢業。還有很多學生選擇做交換生、實習生,做兼職,以便積累相關的就業經驗,可以在找工作時為自己的簡歷添上獨特的一筆。為了這些,不得不選擇休學一兩個星期也很常見。如果碰上重修、轉系或換專業,恐怕還要再延后一至兩年畢業。畢業后,為了應付各類考試或為留學做準備,又要參加各種培訓。等稍微松口氣停下來整理一下狀態時,才猛然發現自己已是即將步入30歲的人。
不僅是那些即將步入而立之年的人,就連很多正值青春年少的人,在時間面前也會表現得戰戰兢兢不知所措。大學二年級的學生往往還在懵懂之中,不知自己如何度過了之前的新生生涯,而一到大三階段就又開始抱怨快畢業了,自己還毫無準備,對未來仍然不知所措。而那些好不容易熬到了畢業卻并沒有找到合適工作和理想去處的年輕人,每一天更是在焦慮和沮喪中度過的。
即使有了眾人眼中還算不錯的工作,向社會成功地邁出了第一步,內心的不安感就會立刻消失嗎?真心地告訴你,恐怕這種期待是奢侈的。這一階段的年輕人仍然不滿足,野心勃勃,想在社會上迅速站穩腳跟,并且快速實現某些成就……一如現在正在讀這本書的你,可能也多多少少為某些事而正在焦慮吧?
“已經這把年紀,可沒做成什么像樣的事情……”常常聽到有人沮喪地說出這句話,仿佛人生的大半已經過去,再無挽回的可能。